一、专业代码与名称
专业代码:100201K
专业名称: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
英文名称:Clinical Medicine(general practice medicine)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能独立开展工作,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为个人、家庭、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服务,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未病善防的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4)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5)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6)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7)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9)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10)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应考虑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1)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13)加强交流沟通能力,能做到与患者有效交流。
2.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5)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6)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7)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全科思维、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8)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9)掌握中国中医学(民族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民族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10)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11)掌握心理卫生与精神卫生基本知识,掌握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
(12)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3.技能目标
(1)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2)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3)较强的全科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4)内、外、妇、儿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5)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6)根据患者病情合理检查,合理治疗的能力。
(7)运用循证医学指南,对疾病合理治疗的能力。
(8)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9)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良好沟通交流的能力。
(10)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
(11)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12)能够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13)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
四、核心(学位)课程
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 、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预防医学(含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临床实习52周,24学分;毕业考试4周,5学分。
六、修业年限
五年。
七、授予学位
医学学士学位。
八、课程设置
详见教学进度表。
九、时间、学时和学分分配
学生应修满225.5学分。必修课170.5学分,选修课18.0学分,必修课程学分与选修课学分之比约为9:1。第二课堂6.0学分;临床实习52周,24.0学分;毕业考试4周,5.0学分。详细分配计划如下:
表1 教育教学活动周计划表
学年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第四学年 | 第五学年 | 合计 | |||||
学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
周数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52 | 18 | 210 | |
课堂教学 | 14 | 18 | 18 | 18 | 18 | 18 | 18 | 10 | 132 | ||
入学教育 | 1 | 1 | |||||||||
军训 | 3 | 3 | |||||||||
复习考试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6 | ||
社会调查 | 每学年暑期 | ||||||||||
社区医学实践 | 第六学期暑假 | ||||||||||
临床实习 | 52 | 52 | |||||||||
毕业考试 | 4 | 4 | |||||||||
毕业鉴定 | 2 | 2 |
表2 总学分与总学时构成表
类别 | 课堂教学(含选修课) | 集中实践 | 第二课堂 | 合计 | ||
小计 | 实习 | 毕业考试 | 小计 | 小计 | ||
学分数 | 188.5 | 26.0 | 5.0 | 31.0 | 6.0 | 225.5 |
学时数 | 3391 | 52周 | 4周 | 56周 | 3391学时+56周 |
表3 课堂教学学分学时构成表
课程类型 | 应修学分数 | 占课内总 学分比率 | 应修学时数 | 占课内总 学时比率 | |
必修课 | 公共基础课 | 49.5 | 26.26% | 936 | 27.60% |
专业基础课 | 60.0 | 31.83% | 1225 | 36.13% | |
专业课 | 61.0 | 32.36% | 1230 | 36.27% | |
小 计 | 170.5 | 90.45% | 3391 | 100% | |
选修课 | 选修课 | 18.0 | 9.55% | ||
总 计 | 188.5 | 100% | 3391 | 100% |